电气控制技术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bleLogicController,PLC)和现场总线技术的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已经成为现代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支柱,并得到飞速发展。《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是电类专业和机电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包括“电气控制技术”和“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两部分。我校是国内较早将PLC内容列入必修内容的学校,现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的发展过程大致分成四个阶段。
1.1992年之前:“传统电气控制技术”为主、“PLC及其应用技术”为辅
本阶段以“传统电气控制技术”内容为主,主要讲解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以及常规大型机床和大型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原理。PLC作为一门新技术,还未得到广泛应用,1990年后,PLC部分只是作为传统讲授内容的补充。当时的课程名称为《电气控制技术》或《工厂电气控制设备》,其中PLC仅为一章内容。
2.1993-1999年:“传统电气控制技术”与“PLC及其应用技术”并重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PLC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多,企业对电类人材的PLC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开始将PLC内容从“电气控制”中分出来单独设课,同时购置了多台日本三菱系列的PLC(2002年),以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实验室逐步完善,2005年购置了日本OMRON公司的P型机和H型机,2006年购置了日本FUJI公司的NB系列小型PLC。教材选用方承远的《电气控制技术》和王兆义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教程》两本书。1995年后,教师与企业合作完成了二十余项PLC方面的工程项目,教师的科研实践融入教学,使得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3.2000-2005年:“PLC及其应用技术”为主、“传统电气控制技术”为辅
2000年,我校在国内率先将《电气控制技术》和《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两门课程合并成为《电气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大幅度削减传统电气控制技术内容,增加PLC和新器件及工业控制网络的内容,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以继电接触式控制系统为基础,以PLC控制系统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原来本课程的讲授对象是日本三菱公司或OMRON公司的PLC,到本世纪初,这些PLC在国内的市场开始萎缩。基于课程组成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科技前沿准确的把握,及时把讲授对象换成了SIEMENS的S7系列PLC,基于技术发展主流和市场应用主流建立讲授和实验体系。2000年到2001年两年内,课程组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几乎全部基于SIEMENSPLC,极大地促进了对新器件和新设备的掌握。2002年率先在国内编著出版了基于主流PLC的教材《现代电气及可编程控制技术》。
2001年,课程组在国内率先基于西门子S7-200系列PLC以及部分S7-300的PLC建立了新的PLC实验室。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电气控制方面优秀人才。
基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项目“《电气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主编的教材《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以及和其配套的课件开始在国内得到广泛使用。本课程在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2005年以后,开设后续课程,继续保持课程建设的领先地位
2008年,推出了第2版《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教材,不仅涵盖了技术发展的相关内容,而且在国内第一次全面采用新的电气制图文字符号国家标准,并总结编制了电气制图常用符号表,顺应了国内工业自动化应用技术的市场现状和在现场总线技术方向的发展趋势。2007年,编著出版了《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教程》,该教材在国内第一次以工业自动化领域技术最先进,市场占有率最高的PROFIBUS现场总线为对象,融入了OPC技术和IEC61131-3工业控制国际标准编程语言。在国内高校率先为本科生开设后续的前沿专业课程《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及其配套的实验课程。
2005年开始,基于PROFIBUSDP/PA、AS-i和工业以太网技术,建立了高水平的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实验装置全部自主研发,“工业控制网络综合实验平台”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获得了国家专利。在此基础上,和中国PROFIBUS组织(CPO)合作,建立了CPO认证的“中国PROFIBUS/PEOFINET技术培训中心”;和中国PLCopen组织合作,建立了PLCopen国际组织认证的“中国IEC61131-3培训中心”。